打罵不是育兒法寶 社工媽媽:打罵愈多行為愈差

親子

發布時間: 2018/02/14 17:51
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2:47

分享:

分享:

打罵不是最好的育兒方法。

A媽媽從來不打女兒,當然女兒也有身為小孩該有的調皮,但是媽媽緊握信念,再生氣也堅持不打女兒。

最近,在一次親子旅行中,A媽媽和女兒一同目睹班上一位男同學,因頑皮而被媽媽打。女兒看見的時候,目定口呆,應該是有點被嚇到了。

自此,當A媽媽拿女兒沒法子時,她仍堅持著不打女兒,卻多了一件法寶就跟女兒說 :

你記唔記得呀B同學俾媽媽打 ? 你再曳,你係咪都想咁 ? 

女兒每次聽後就立即收起吵鬧與眼淚,做出媽媽所期望的行為和回應。

A媽媽問我,

這算恐嚇嗎 ? 

當然算啊。

我問A媽媽,

一句說話就能制止女兒,感覺如何 ? 

當然是很正啊。

是的,一下掌摑,一聲呼喝,一句恐嚇,一個懲罰,就能立即控制小孩的行為,迅速解決問題,真是非常吸引的方法,當個父母要那麼多心力,能夠省時省力真是好。但是慢慢你會發現,長久下來那只是抑制病徵的感冒藥,甚至是糖衣毒藥。

【延伸閱讀】Esther Chu :體罰子女是最無效的管教方法

從前你打他手掌就了事,現在你打頭,他也不怕。從前你呼喝一聲就了事,現在你的呼喝對他來說是背景雜音而已。從此你恐嚇一句警察叔叔會來拉頑皮的小孩就了事,現在你恐嚇將他放到垃圾筒他也嘻皮笑臉。從前你懲罰一下沒收零食就了事,現在你發現他已被訓練到不怕任何懲罰。

長久下去,你發現對戰越來越艱難。你的方法越來越升級,而小孩的對戰能力也同步進升。這是因為,你和他對戰啊。你是站在小孩的對立面,你是對抗他的人。基於本能,他也當然要抵抗對抗他的人。

直至有一天他有能力逃離戰場,對戰才結束。而且不止越難處理小孩行為,在過程中親子關係也大傷元氣。那些掌摑,呼喝,恐嚇,懲罰就成了你倆之間的芥蒂。

情況恰似西藥中藥的道理。如果你傷風感冒,小病小痛,就吃感冒藥啊,抗生素啊,你會發現長久下去用藥要一次比一次重才有反應,身體整體也變得更差。那些打罵,恐嚇,懲罰,尤如西藥一樣,對身體產生負擔,甚至負作用。

對大腦而言,每次的打罵,恐嚇,懲罰,小孩感到受攻擊及有危險,都會啟動大腦的杏仁核。杏仁核經常被啟動,長久下去,小孩的情緒控制力越來越差,越來越多的情緒失控和衝動行為。

教養育兒,從來不能是西藥,而是中藥的固本培元,甚至是不用藥,從日常生活自然地培養健康的身體。

【延伸閱讀】難以啟齒的家暴悲傷 社工:被愈親密的人傷害愈難啟齒

我們常常要記住,人無完人,孩子也一樣。孩子也跟我們一樣有缺點,而且改變缺點需要時間。我們只有付出耐心,每次好好跟小孩溝通討論,引發小孩思考問題所在,才能真正引導小孩逐漸自發改變。

當個父母難,當個有自制力的父母更難。有時候,是我們自己的自制力不足,無法順利掌握自己的情緒,在情緒波動下才會打罵,恐嚇,懲罰小孩。

如果偶然如此,無須自責,我們都是凡人一個。身體本來夠好的話,那一兩粒的感冒藥不會影響什麼。關係本來夠親密的話,那一兩次呼喝,小孩是能夠調適的。

只是我們要認清,不要以為只要能夠控制到小孩的行為,就是行了,就是好方法,到你發現親子關係已被傷得五臟俱損時,已後悔莫及。

文章獲玩樂才是正經事授權轉載。

撰文 : Natalie 社工